汪祥榮:互聯網能不能成為環保利器?
2015-07-01 點擊 0 作者: 來源:
  環境問題處理得好不好,是擺在全黨、全國人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。正確處理環境問題,對黨和國家的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
  一是環境問題可能引發政治和社會問題。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,環境欠帳可能對政治和社會穩定構成威脅。二是圍繞環境問題的網絡爭論可能引發外交爭端。在互聯網背景下,環境問題極有可能,甚至已經成為外交武器。三是環境問題可能演化為經濟現象,深刻地影響公眾的生活、生產方式。前段時間,霧霾話題升溫,多個環保股票漲停,有人戲稱這是網絡時代的霧霾經濟。我認為,如果輿論引導得當,互聯網絕對可以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。反之,互聯網就有可能成為環境次生災害的溫床。因此,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并深入研究互聯網與環境問題的深刻關系,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,加強輿論引導和良性互動,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。

  中央網信辦成立以來,積極貫徹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精神和有關部署,加強生態環境問題的網上輿論引導,掌握網上輿論主動權,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、保障社會和諧、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,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氛圍。

  首先,推動生態環保網上正面宣傳常態化。中央網信辦將生態文明網上正面引導宣傳貫穿于日常工作中,大力宣揚黨和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、政策舉措和進展成效,引導全社會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污染防治。同時組織網站,以易于傳播和接受的方式,介紹我國環境治理的舉措和成效,普及有關科學知識,傳播放大我國在環境問題上的正面聲音。

  其次,開展“京津冀協調一體發展˙治霾行動”等重大主題宣傳活動。組織網站,宣傳報道各地在調結構、治理大氣污染方面的舉措成效,組織“霧霾治理,從我做起”系列微倡議活動。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環保事業,開展“霧霾治理,網民不只是說”等行動,以網民引導網民,帶動全社會共同治理霧霾。

  最后,做好環境突發事件網上輿論引導。針對環境突發事件,積極組織各網站,及時報道權威信息,減少誤讀誤判,減輕公眾心理恐慌,有效引導網上輿論走向,做好情緒疏導,引導網民依法、理性、平和的表達訴求,防止不滿情緒發酵。

  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60余次談及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問題,提出了生態環境工作的總體方向和目標。我們愿意與環境保護部和其他主管部門一起,與媒體、社會團體通力協作,營造有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網上氛圍,早日實現綠水青山環繞的偉大中國夢。

作者:佚名  來源:中國水網